司馬故裏,黃河之畔,在韓城礦區,有這樣一群人長年累月戰鬥在煤海。他們中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夫妻、還有的是師徒、兄弟、姐妹……就是這樣一群人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歲月,默默堅守、紮根礦山。一代代韓煤人勇挑重擔、艱苦奮鬥,不斷推動礦區蓬勃發展,駛向“四個一”奮鬥目標的快車道。在韓城礦業建企五十年之際,大家一起認識這些平凡而普通的職工。

父与子 不改本色
在象山礦井綜采二隊黃正祥、黃家鵬是被工友熟知的一對礦工父子,父親擔任跟班副隊長兼驗收員,兒子是井下轉載機司機。在家裏是父子,在班上是同事,每天一起開車上班,一起井下用餐,一起戰鬥在煤海一線。在大家眼裏父親嚴厲、兒子敬業,他們關系融洽,工作盡職盡責。
“條件越艱苦,越要能吃苦。”2002年,爲了生活父親黃正祥和鄉黨走出大山,來到象山礦井當上一名礦工。當時礦區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雖有些改善,但在采煤隊的巷道裏,一些設備和材料還得靠人拉肩扛。炮采工藝不僅效率低、幹起活來勞動強度大,而且井下煤炭賦存條件差,水、火、煤塵、瓦斯、頂板“五毒俱全”更是制約安全發展的瓶頸。黃正祥回憶起剛上班井下的開采環境:“在生産中只能憑經驗和感覺,聽見悶炮聲,放下手中的家夥撒丫子就跑!”在這樣的環境下,沒過多久,同來的鄉黨都陸續走了,然而骨子裏能吃苦的品性讓黃正祥堅持下來。這一堅守就是18年,他從普通職工到班組長、再到跟班副隊長,煤礦人特別能吃苦、能奉獻的精神在黃正祥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經過18的打拼,現在私家車都開上了,這在以前我都不敢想。所以我覺得生活想要過得好,就要有吃苦的能力。”操著一口陝南話、鄉音未改的黃家鵬笑著說。
“煤炭成就了我,就应该多做贡献。”随着韩城矿业科技創新步伐的加快,开采工艺已步入智能化开采时代,灾害综合治理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井下像工厂、地面像花园、职工像军人”这样一个现代化矿井的巨大变化,父亲黄正祥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刚刚技校毕业的小儿子,黄家鹏听了心动了。
可剛來礦上時,年輕好勝受不了約束,黃家鵬總想提前升井。父親得知後絲毫沒有給他留情面,相反卻在班前會上嚴厲的進行批評:“你即然選擇了煤礦,就得先學會吃苦!”此後,黃正祥給兒子手把手當起了師傅:“我把經驗教給他,這樣他就能快速進入工作崗位。”
“記得剛到礦上的五個月時間裏,我爸對我說的話比十年加起來都多。”回想起剛入礦的經曆,“黑臉包公”的父親沒有讓黃家鵬享受過任何“恩惠”。
“公司將實現綜采工作面一鍵啓停、視頻監控、自動割煤,前不久,首套智能化綜采裝備已經在我們礦安裝調試,相信礦山的前景會越來越好。”談及工作打算,黃家鵬自信滿滿:“如今的苦,遠不及父親當年的苦。回想起他當初安排工作,爲什麽髒活累活總是讓我先往前沖,現在理解了,我爸就想讓我成爲工友的榜樣。如今,我在礦上安了家,還有兩個可愛的兒子,現在一月工資不少拿,真是滿滿的成就感,煤炭成就了我,今後理應爲礦上多做貢獻。”

师与徒 锤炼尖兵
在韩城矿业救护大队有这样一对师徒,课堂上,他们聚精会神学知识;演习里,他们实战训练赛比武;操场中,他们摸爬滚打强素质…… 师徒俩在一起的时间不长,故事却不少。
摩擦中的相互理解。薛譽今年27歲,1.8米的大個兒,身材魁梧是體院畢業的大學生。今年5月,通過公司招聘成爲了礦山救護隊員。剛來時,面對比他低半頭、文化程度沒他高的師傅常偉,不以爲然。
在救護大隊訓練場,穿著桔色救援服、身背自救器、頭戴呼吸面罩全副武裝的20多名救護隊員在雨中急促奔跑,教練常偉一邊看著秒表,一邊不停的催促加速……“師傅,你這雨天萬米急行軍訓練根本不科學,我們在體育學院就不是這!”“練兵千日,用兵一時。我們在救援時什麽天氣都得執行任務。如果你覺得委屈,可以找領導換個師傅。”操場上,薛譽和常偉因雨天訓練發生爭執。
“我才不換,你是咱集團的救護比武尖兵,你的本事我還沒學到一二呢!”說完拖著疲憊的身影又投入到訓練中。聽到徒弟的話,常偉嚴肅的表情有些舒展,黑呦呦的臉龐露出了一排潔白的牙齒。
萬米跑要達標,站軍姿要紋絲不動,軍被要疊成“豆腐塊”,一個又一個難關擺在薛譽面前。經過常偉的悉心教導,天生就有股不服輸的薛譽很快成爲新隊員的標兵。“不經磨砺,哪得刀鋒。中隊老兵和新隊員結成一對一師徒就是爲了幫助大家縮短適應期,更好投身救護隊伍中。”薛譽如是說。
“扣好第一粒扣子,後面的扣子就不易錯。”在中隊的戰備室,各類救援設備一應俱全、陳列整齊。隊員們正聚精會神地圍在一起。“下面我爲大家演示一下拆裝呼吸器的流程,速度和准確是要領,請認真看。”常偉在培訓時常常以身示範、現場說教。時間在一秒秒過,只見常偉動作准確、銜接熟練、高效迅速,“完畢!”“這麽快,用時2分30秒。”現場響起了陣陣掌聲,常偉用自己紮實的業務功底贏得隊員的尊敬。“扣好第一粒扣子,後面的就不易錯。我們只有不斷提高實戰水平,才能更好地爲礦山保駕護航。”
夕陽西下,金色晚霞映紅了籃球場,一場友誼賽正在開戰,常偉、薛譽倆你追我趕,一個攔板、一個投球,他們奮力拼搏的樣子一定會爲自己加分。

夫与妻 矿山筑巢
在韓城礦區有很多夫妻職工“築巢”在礦山,他們中或是礦二代,或是新入職大學生,既是熟悉的同事,又是親密的戰友,在各自崗位上建功立業、發光出彩。其中,80後的張瑞和90後的申丹伊夫妻就是其中的一對。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韓城礦業已從最初的一二百萬噸産能發展成爲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千萬噸現代化礦井,采煤機械化率達到100%,掘進機械化率達到80%以上,正朝著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邁進。這讓像張瑞、申丹伊一樣的大學生畢業後來到礦區紮下了根。
“嚴謹認真,是對待人生的一種態度。”“我倆認識是在公司組織的青年聯誼會上,那時他彈唱了首《姑娘》印象深刻。往後的交往中張瑞的執著、好學品質吸引了我。”說起倆人第一次見面,90後的申丹伊臉頰透出幸福的笑容。
2019年,申丹伊通過招聘考試,以第一名的成績調入公司財務部任出納,她的工作主要負責資金核算、銀行及資金中心支票的簽發、結算、對賬工作。工作中申丹伊責任心強,嚴謹認真,經她手開出的票據准確無誤。由于財務崗位的特殊性,申丹伊幾乎每個月頭月尾都要加班,這個國慶節也不例外。她說,做爲礦區90後的生力軍,嚴謹認真,是對待人生的一種態度。
來到小倆口的二室一廳小家,窗明幾淨、整潔利落。中午時分,廚房裏響起鍋碗瓢盆的“交響樂”,這裏便成了夫妻倆一天中交流最多的地方……“平時家裏有婆婆幫著帶娃,解決了我倆的後顧之憂,現在一家人住在單位分的湖景房其樂融融,很幸福,很知足。”看得出申丹伊說這番話時,內心湧動著自豪。
“做爲礦山新一代青年,必須跑好接力賽。”張瑞參加工作9年,由于工作需要剛調入公司規劃部任業務主管。“從小我就生活在象山腳下,我的爺爺、父母都在這裏工作直到退休,所以大學生畢業後便選擇回到礦山。”作爲礦三代的張瑞對礦山有著特述的情懷。
“還清晰記得來報到的第一天,那時在桑樹坪礦最發愁的就是升井後洗澡……張瑞回憶起來礦山的第一印像時,眉頭緊皺。
“你看现在,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职工作衣有人洗,浴池水清池净,大学生公寓楼冬暖夏凉。韩城矿区首个沿空留巷工作面、综放工作面的安装、瓦斯治理等科技創新成果让我们喜在心里。到2022年,公司6个综采工作面将全部升级改造为智能化工作面。做为韩煤人,必须跑好‘接力赛’,为公司早日实现智慧化矿山舔砖加瓦。”张瑞谈起公司的前景自豪地说。
韓煤這些父子、夫妻……他們或在同一“戰壕”,或在不同“戰場”,他們生活中相濡以沫、相敬如賓,工作中互相激勵、互爲榜樣,其實都緣于心中的那份執念。他們是一群普通人,只是盡心做了一名合格煤礦職工的工作,像極了井下的煤炭,深紮在地層深處,用滿腔熱忱抒寫著對大地的眷戀。(王利青)